风雨如磐暗故园,烽火硝烟映红颜。

白山黑水抗倭寇,林海雪原斗敌顽。

捐躯为国从容去,舍生取义英名传。

英雄血染金达莱,忠魂永驻长白山。

在祖国东北边陲,中、俄、朝三国交界的珲春市,多年来一直传颂着珲春籍朝鲜族抗联女战士安顺花同志的故事。她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9个春秋,但她悲壮感人的事迹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令天地动容,与日月同辉。人们都称她为永不凋零的金达莱花。

1930年初,安顺花和丈夫李凤洙一家从朝鲜咸镜南道逃荒至珲春镇炮台村,成为大地主韩希三的佃农。面对日本鬼子的暴行和地主老财的残酷剥削,安顺花经常思索着这样的问题:为什么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?为什么穷人披星戴月累死累活的劳动还是吃不饱穿不暖?这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平等,穷人什么时候才能翻身?

这年春天,中共满州省委珲春县支部的“东木”们来到炮台村,他们走村入户,充满深情地向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,讲“红五月”斗争……他们的话如春雷一般,深深震撼着安顺花的灵魂,革命火种,在她的心里燃起了熊熊火焰。她知道了马列主义,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。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炮台村第一批共产党员。

时光来到了这年的夏天,中共满州省委珲春县支部的“东木”们(同志)来到了炮台村,充满深情地向群众宣讲党的纲领和主张,讲“红五月”斗争……他们的话如春雷一般,深深震撼着安顺花的灵魂,一颗激荡的革命火种,在她的心里燃起了熊熊火焰。这年冬天,安顺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了炮台村第一批共产党员并分管妇女工作。从此,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,交给了人民,交给了她深爱的这片热土。

她和丈夫共育有三子一女,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革命,她把大儿子寄养在牡丹江的一位老乡家里,二儿子送给公婆一起生活,自己带着不满2周岁的小儿子。在日伪军的一次扫荡中,由于长时间的寒冷与饥饿,小儿子开始哭闹不止。为了不被敌人察觉,她用碎布捂住了儿子的口鼻,待敌人离开后才发现,小儿子已经没有了呼吸。就是在这次扫荡中,二儿子以及公婆也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。没多久,安顺花从丈夫口中得知,大儿子李柱浩和收养他的大娘,也被日寇残忍地杀害了。一个又一个的噩耗让她痛不欲生,但丧子之痛没能减弱安顺花的革命热情,反而激发了她无比坚强的斗志。后来,小女儿在烟筒砬子根据地出生了,她把唯一的小女儿视为珍宝,无论是在敌人的“讨伐”中,还是在深山密营里,她一直把女儿带在身边。小女儿以顽强的生命力跟随着妈妈无数次死里逃生,常常给妈妈带来鼓舞和力量。可是,在1935年深秋,敌人连续在“讨伐”中实行“三光政策”,根据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。一天早上,安顺花去给战士们挖野菜前,俯下身亲了亲孩子瘦弱的脸颊,孩子半睁着眼睛,露出一丝微笑,小手却紧紧攥着妈妈的手指不愿松开,似乎一松手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。当安顺花拖着疲惫的身躯挖野菜回来发现,女儿还是那样半睁着眼睛,一只手向前伸着似乎还抓着妈妈的手指,而全身却冰凉地一动不动了。就这样,她心爱的女儿因为饥饿,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妈妈、爸爸和她还不熟悉的世界。

至此,四个孩子都在抗日中去世了。这对一个母亲来说,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!但这一切,都丝毫没有动摇安顺花的革命意志,她早已做好了为抗日献出一切的准备。

1937年3月下旬,宁安东京城的深山里仍然大雪漫天。安顺花领导的缝纫队和李凤洙领导的医院都驻在密营里。大部队刚刚转移,她们也埋藏好了粮食、弹药和缝纫机准备转移。清晨,同志们刚吃完早饭,正在收拾行装。负责站岗的安顺花,突然发现远处有密密麻麻的敌人向密营包围过来,她立即发出警报,丈夫李凤洙迅速组织医生、护士、缝纫队员和伤病员爬到山坡上,向后方撤去。安顺花主动承担了掩护的任务,她故意放慢脚步,边射击边撤退,把敌人引到了相反的方向。敌人发现了安顺花,便疯狂地向她开火,像一群凶狠的豺狼扑了过来,安顺花不幸双腿中弹,落入敌人手里。敌人把她拉扯到裁缝队的营棚前进行审讯。一个在韩希三“自卫团”的呆过的汉奸一眼认出了安顺花,向日本主子告了密,奉命假惺惺地来给安顺花包扎伤口,想用软话劝降:“皇军讲人道,爱惜你们的性命,只要你说出其他人的下落,东西藏哪了,皇军不会伤害你们。”安顺花强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说:“你也是中国人,为何给甘心日本人当走狗?”鬼子恼羞成怒,抡起了皮鞭,安顺花被打得浑身是血,但仍面无惧色。眼见从安顺花的身上一无所获,几个鬼子和伪军恶狼般撕掉她的上衣,残忍地砍掉了她的双手,这双为抗联战士做过无数件军装的灵巧的手,迸溅着鲜血,安顺花疼得昏死了过去。当她苏醒过来时,她不再回答敌人的问话,却顽强地抬起头,双眼含着怒火,怒视敌人。日寇知道无法征服这位钢铁战士,疯狂地挥舞着木楔子,扑向安顺花,一根、两根、三根、四根……残忍地钉进安顺花的身体。

两天后同志们赶来时,看见安顺花躺在雪地上,身上的衣服被撕破了,血肉模糊在一起,胸部和腹部钉着四根木橛子。同志们悲痛地呼喊着她的名字,声音在森林和旷野中久久回荡。部队的粮食、弹药、军装、布料和缝纫机保存下来了,同志们都脱险了,可是党的好女儿安顺花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         

时光荏苒,她所生活和战斗的这片土地,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口岸城市、“一带一路”向北开发的战略支点、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。在她牺牲的地方,每逢春天,便盛开起一簇簇美丽的金达莱花,犹如一团团火焰,不畏严寒,迎风绽放。人们仿佛又看见了安顺花那端庄秀丽的面庞。

主办: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    承办:中国吉林网